GOOD1.JPG 
  
  我通常不喜歡翻看書籍最前方的『導讀』、『推薦序』甚或『賞析』,它們往往破壞我自行閱讀的樂趣,《死亡的益處》是特例,有鑑主題的特殊,我建議先看過王浩威的導讀再進入本文。
  這不是一本小說,而是心理治療師珍.賽佛博士提出的『關於父母死亡後,子女能獲得的益處。』不是指保險金或什麼龐大家業。
  『從父母的死亡獲得益處』聽起來很驚悚,不管是中方或西方的主流文化,在道德上都會譴責這樣的想法:爸爸/媽媽死掉後,我覺得好輕鬆,好愉快,我彷彿變了人,重獲新生!——即使心裡真的這麼想,也絕對不能說出來,否則會變成過街老鼠。
  而珍.賽佛不僅大聲說出來,還著作廣為宣傳,書中除了自己的經驗,亦分享其他數十個案例。
  
  作者於書中提到她在接受心理分析的訓練時,曾有位講師正色宣布:「成為優秀治療師的先決條件,是有一位憂鬱的母親。」所有人都很吃驚,可不一會兒,他們都笑了,因為在場所有人確實都擁有一位憂鬱的母親。
  珍.賽佛並非不孝,也非著作詆毀她的母親,事實上,父母去世後在心理所受的影響愈大,就是愈有可能獲得益處的人。因為珍.賽佛自覺性的進行心理探索、挖掘、重整,才有這本書的問世。
  
  書中提到現代人平均壽命增長,親子生命交疊的時間往往長達五十年或更久,在正常的狀態下,青壯年失親會是最常見的喪親類型,但也最少人研究,喪偶、兒童失親、甚至白髮送黑髮的研究反而比較多,因為一般認為青壯年已經可以承受父母的離去,能夠圓滿、完美地應對。作者說:『很少成人料得到,失去對他們目前生活來說無足輕重的父母時,自己竟然會感到失依、憂鬱、撼動或麻木(更別說如釋重負)。結果,他們必須在一無所知或毫無引導的情況下,獨力度過這個重要的心理轉型期。』
  
  不管有沒有(意願、必要)從父母的死亡獲得益處,我認為珍.賽佛的著眼點值得嘉許,而她有勇氣深入剖析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也令人佩服。
  
   珍.賽佛的母親擁有許多美好的特質,珍.賽佛也為之驕傲,然而珍.賽佛不理解的是:自己身為一個資深的心理分析師,卻無法讓自己放鬆,她被某種不知名的焦慮逼迫,幼年以來總是身處恐懼之中,她無法克服自己甚至不知道面貌為何的軟弱,『身為分析師卻無法穿透自己心靈傷勢最重的一部分,就如同健身教練放任自 己身材走樣一般。』幸也不幸,至少心理分析師心靈深處的傷害藏在病人看不見的地方。
  
  奇蹟般地,母親去世後她漸漸感到輕鬆,這時她已執業三十年了。她一一去回想探討,一層一層不容馬虎地深入,儘量客觀抽離將自己當成案例,這才發現『死亡』不只帶來壞處,也有好的一面。她終於可以擺脫數十年來母親加予她的心靈箝制,這是她母親在世時,她不敢面對的禁區。
  
   為此她募集徵求了許多『認為從父母死亡中獲得益處』的案例,呈現在書中的案例背景十分廣泛,有些個案的父母社經地位甚高,有些則不比流浪漢好到哪去,有些個案對象是父母最寵愛的子女,也有些是被父母施暴的受害者。作者似乎有意昭示,父母的成熟度(跟社經地位、受教程度沒有高度相關)才是主因,有不成熟的父母,就可能有受害的子女,這些子女只能在父母亡故後獲得重新生長的機會。
  
  王浩威在導讀中提到:『只是,也許是有些遺憾的,書中的案例描述裡,對個案的同理似乎大於個案的父母。作者對個案的父母雖然沒有太多的直接描述,但透過這許多的間接描述,每一位父母就算沒嚴重到成為子女情感的吸血鬼,至少也都是不成熟的。』
  
   哎,就我所知,這世上不成熟的父母反而佔了多數。一般說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』,早就被我加上但書『可惜多的是不成熟的父母』,事實上我很懷疑,真的有所謂成熟的父母嗎?真的有父母『不曾傷害過』小孩嗎?即使是在最和諧甜蜜的家庭之中,子女真能『無條件接受』父母的一切嗎?難道父母沒有任何一絲小地方是子女『無法忍受』進而造成『負面影響』的嗎?『愛之不能掩其惡』,聖嚴法師說:面對他、接受他、處理他、放下他。有時跟父母的關係也是如此。
  
  珍.賽佛提供了一個量表,在我們進行心靈盤點時可以使用:
  一、從父母處得到而珍惜的
  二、沒得到而遺憾的
  三、得到卻想捨棄的
  四、需要但父母無力給予的
  
   對珍.賽佛來講,因為母親的影響如此巨大,讓她在失去母親後才得以舒緩桎梏,在她分享的案例之中,我特別同情那些親力親為照顧年邁父母的人,長久照顧慢性病患是非常艱辛的任務,而且他們無所遁逃,連『眼不見為淨』都不行,跟父母身處同個屋簷看他們渺小脆弱或是憤懣不平的姿態很難受,有些機車的父母會讓子女覺得『看喜歡的電視節目、吃喜歡的美食』都是罪過,遑論『丟下他們出門走走散心』,而子女也容易有愧疚、罪惡感,不管身心都受到束縛。(強調,是有些機車的父母!不是全部!)這種狀況,真的很難在父母在世時就得到解脫。
  
  不過對尚未失去父母的讀者來說,有些部分我們現在就可以進行盤點,本書的用意雖如副標所言『失去父母,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』,但有些成長不需要等到父母亡故。如作者所說,跟父母的關係,『心靈盤點』應該時時進行,隨時都是『進行式』,能夠把自己跟父母之間的愛恨情仇釐得愈清楚,愈早作出因應,就可以愈早享受『重生的益處』,在這點上,是把作者的用意作了正向的延伸,希望大家受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oheartsf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